論皮膚鏡技術水平在當下階段的發展和價值意義
發布時間:2020-10-21 13:33
皮膚鏡又稱皮膚表面光透射顯微鏡,是一種發展成熟、深入的皮膚影像學研究技術和輔助診斷方法。皮膚鏡以其方便、無創、實時、有效的特點,被世界各國皮膚科醫生廣泛接受和應用,被譽為“皮膚科醫生聽診器”。皮膚鏡最早的應用可以追溯到1663年。Johan kolhaus首次利用顯微鏡觀察甲襞毛細血管,為在體觀察和研究皮膚精細結構打開了大門。
20世紀中葉,美國皮膚科醫生Leon Goldman首次用英語描述了他的第一臺便攜式皮膚鏡,并發表了幾篇基于對色素性皮膚病觀察的研究文章。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皮膚鏡應用于臨床實踐,并研究了皮膚鏡的輔助診斷價值。皮膚鏡的診斷思想和模型逐漸建立,并最終發展成為一個相對完善的輔助診斷系統。皮膚鏡的應用范圍從最早的色素性腫瘤逐漸擴展到非色素性腫瘤、炎癥性、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并對其療效及副作用進行了隨訪觀察。近年來,隨著基于圖像的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皮膚鏡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已成為皮膚科的研究熱點。在皮膚科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在高水平的學術會議上,如美國實驗性皮膚病學年會(SID),也有關于皮膚鏡檢查人工智能的特別報告。
近年來,國內有關皮膚病學的學術組織與IDS等國際皮膚病學研究機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在各大外科學術會議的皮膚學論壇和學習班上發表演講和講座,國內皮膚科學者也參加了國際學術工作和活動。2018年,在希臘舉行的第五屆國際皮膚病學大會上,北京協和醫院劉杰教授率領的中國團隊首次參加了世界上規模******的“皮膚鏡世界杯”,并在前八名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受到了國內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評價。之后,北京大學醫院皮膚科的劉杰教授和李航教授被選為IDS主任,劉杰和教授也被邀請為亞洲唯一的IDS執行委員會成員,這表明中國皮膚成像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已經逐步擴大。這項調查覆蓋了中國32個省、直轄市,在短短3周內成功收集到1000多份有效問卷。這項工作得到了IDS主席IrisZalaudek教授和IDS秘書長Aimilios Lallas教授的高度贊揚。特別發了一段視頻,祝賀研究工作順利開展。
相關數據顯示了我國皮膚科醫生的態度、認知度、應用現狀和培養情況,為我國皮膚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依據和依據。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我國皮膚科在臨床應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信皮膚鏡在國內的發展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就。
20世紀中葉,美國皮膚科醫生Leon Goldman首次用英語描述了他的第一臺便攜式皮膚鏡,并發表了幾篇基于對色素性皮膚病觀察的研究文章。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皮膚鏡應用于臨床實踐,并研究了皮膚鏡的輔助診斷價值。皮膚鏡的診斷思想和模型逐漸建立,并最終發展成為一個相對完善的輔助診斷系統。皮膚鏡的應用范圍從最早的色素性腫瘤逐漸擴展到非色素性腫瘤、炎癥性、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并對其療效及副作用進行了隨訪觀察。近年來,隨著基于圖像的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皮膚鏡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已成為皮膚科的研究熱點。在皮膚科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在高水平的學術會議上,如美國實驗性皮膚病學年會(SID),也有關于皮膚鏡檢查人工智能的特別報告。
相關數據顯示了我國皮膚科醫生的態度、認知度、應用現狀和培養情況,為我國皮膚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依據和依據。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我國皮膚科在臨床應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信皮膚鏡在國內的發展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就。